越宅越抑郁

2016-01-02  4863  来源:《健康流言终结者》 

2009年11月11日,德国足球队“最强铁闸”门将罗伯特·恩克闹自杀被抑郁症摧垮。此前不久,中国歌手陈琳因严重抑郁症跳楼身亡。更早之前,来自湖南、浙江两所高校的两位海归博士也同样因为抑郁而分别跳楼、沉江。高知群体与名人的一系列自杀新闻,让人扼腕之余又瞠目结舌,他们何以自结生命?抑郁真的如此凶猛?

半数人一生曾罹患抑郁症

作为常见心理疾病,抑郁症包括一系列症状和行为表现。抑郁症患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与常人相比,他们更偏于安静、话语不多、不喜欢成为焦点;他们无法充分享受生活之乐,消极待人对物,缺乏自信并倾向悲观厌世。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保守估计,人群中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总人口数)为3%。以此估算,国内抑郁症患病人数几近四千万。大量研究证实,30%~50% 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时刻都曾是符合现代心理学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有报告称,至2020年,单向重型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第二大原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毫无疑问,抑郁症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广州曾启动一项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令人吃惊。据预测,广州市的抑郁症发病率较上世纪80年代增长10倍以上,广东省抑郁症发病率在5%以上,患者总数达200万。相关数据表明,与10年前相比,上海市的抑郁症发病率由1%,升高至4%~5%,接近美国的人群发病率。

问题是,抑郁症为何会突然之间“风靡一时”,变得如此普遍呢?

生活舒适致抑郁

近年来,可能是因为名人明星也加入了抑郁症患者的行列,抑郁症得到空前关注。其实,在人类发展史上,抑郁从未与人远离,牛顿、贝多芬、梵?高、爱因斯坦、海明威都曾受抑郁症困扰。近年来,抑郁症等精神疾患的加速出现与社会迅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剧不无关系。另外,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断增多,知晓率升高,也使得这一疾病更为社会关注。

以往,抑郁症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或被误认为古怪的性格而遭忽视。随着人们对精神健康、自由与舒适生活方式的重视,抑郁症的发生几率日趋升高(这个逻辑关系看似奇怪)。美国伦道夫梅肯学院心理学系主任凯利?兰伯特(Kelly Lambert)在其著作《挑战抑郁症 一位神经生物学家的实践,激活大脑的康复能力》(Lifting Depression: A Neuroscientist's Hands On Approach to Activating Your Brain's Healing Power)中谈道,生活舒适导致抑郁,年轻人更易受困扰。

兰伯特认为,现今的生活方式中存在危害心理健康的因素。科技改变生活,人们在享受诸如微波炉、电子邮件、外卖食品、洗衣机所带来的便捷同时,抑郁症的发病率也上升了。她进而指出,这一切可以从人类的进化过程的角度来解释。

古人为了生存,必须在恶劣环境下进行艰苦的体力劳动。而大脑里存在一个“努力驱动的奖赏机制”。简言之,劳动虽辛苦,但能换来愉悦感,以补偿劳动的辛苦感。现在,人类亲力亲为的事情非常少,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奖赏自然很少。换句话说,人类“廉价出售了自己的精神健康”。

是进化需要?

“郁闷”一度曾是网络流行语。事实上,情绪低落是人的生命历程中最正常不过的事件。从进化论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2009年6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伦道夫?奈斯(Randolph Nesse)在《性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发表研究称,情绪低落会阻止人们去做伤害心理的事情,特别是阻止人们设定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

举例来说,想成为股神巴菲特,对大多数常人而言,正是“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的一种,追求这种目标可谓是对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当你获知成为巴菲特遥不可及时,追求超出个人能力、过于高远目标的动力就会减退;这虽然让人不爽,但从另一层面看,不再好高骛远让你保留了精力,以便追寻新的目标 做个关注大盘、理性投资的股民,或许更有收益。

从科学上来解释,适度沮丧并心生郁闷是人们应对失败的自然反应,如果这种逃避机制运转失灵或不正常,就很可能导致抑郁。

抑郁是一种调适,一种既带来真实代价,也带来真实好处的精神状态。这一观点,是2009年7月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精神与行为遗传学中心的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ws)与安德森·汤姆森(Anderson Thomson)在《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上提出来的。换句话说,抑郁像把双刃剑,利弊共存,祸福相依。

上述论断旨在说明,抑郁是常见而普遍的,它是进化的需要,不能算做疾病。目前,这还是一种学说,尚未被学界公认,但也并非无道理。安德鲁认为,抑郁的人常会以高度分析性的思考模式去激烈地反思问题,并持续很长时间。换句话说,抑郁者执着于复杂问题,逐个细化并且一次只思考一个。这种思考虽然高产,耗费亦不少,需要大量能量。对大鼠抑郁症的研究发现,5-羟色胺(5-HT)1A受体参与供应神经元能量这一活动,并能确保此过程不停顿。

抑郁症并非简单的一时想不开,心里不痛快。从医学上看,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影响人体健康。目前,很多人把抑郁症视为一种心理疾病,这并不意味着抑郁症与人体生理完全无关。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5-HT是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关键一环。

少宅多动

5-HT能让人产生良好情绪,对心情、睡眠和饮食十分重要。脑内5-HT含量高,人就容易快乐,若偏低则会郁郁寡欢。抗抑郁剂,正是为恢复脑内5-HT的平衡而研发的。目前,抗抑郁剂、各种心理咨询或治疗对8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是有帮助的。

在日常生活中,要改变脑内5-HT含量,我们并非无所作为。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晒太阳与吃甜食。人体内多种激素均与光照有关系。简单点说,多晒点太阳,有利于“激活”大脑,产生5-HT对抗情绪低落、容易疲劳等症状。当然,特殊的“灯光疗法”也有效果。但是,家中和办公室的灯光无法提供治疗效果,他们的光照强度不够,必须到专业医疗机构去咨询。

食物让人快乐,这也不难理解。以水果为例,它富含碳水化合物,即一般人所认为的糖。食用碳水化合物对改善心情有惊人的效果,它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协助色氨酸等进入细胞,在大脑中合成5-HT。由于色氨酸是合成5-HT的原料,这意味着多食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乳制品、肉蛋类等)可能让人更有幸福的感觉。

快乐与否和基因也存在一定关系。2009年2月,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教授伊莱恩·福克斯(Elaine Fox)发表研究称,他们找到一种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基因,名为“5-HTTLPR”,它也被誉为快乐基因。人体内,5-HTTLPR有长短两种版本,在相同环境和事件刺激下,携带“短”版基因的人更容易焦虑、害怕,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携带“长”版基因的人则不易抑郁。

2009年10月28日,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B卷的一篇论文中,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29个国家的人群中抑郁症基因携带率和文化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东亚国家中携带“短”版基因的人口比率虽然高,但抑郁症的发病率却远低于欧洲国家。他们分析,这可能与东亚国家的文化更倾向集体价值取向有关。在西方,人们更强调个人价值与自由。而在防范抑郁症上,集体文化无疑更具优势,能起到保护性缓冲作用。

2009年11月初,全球首项针对饮食习惯与精神健康关系的研究发布,结果让人小吃一惊!《英国精神病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研究称,平时多食用高脂肪、加工类食品的人,与多食用果蔬、鱼类产品的人群相比,患抑郁症的几率高58%。这一结果是在为期5年,追踪调查3486名55周岁左右英国公务人员饮食习惯后得出的。这意味着,少食用高糖高脂的垃圾食品,有利身体健康,也有助精神健康。

《远离灰色 谈抑郁情绪管理》一书作者、南京医科大学袁勇贵教授曾写道: 抑郁症的最危险后果是自杀。自杀,作为人类精神崩溃、自我心理防卫功能降至最低的表现,常让人感到害怕,却似乎是抑郁者的解脱之途。抑郁症患者在深陷木僵状态,毫无判断能力时,一切理性、目标、意义均不复存在。

在预防抑郁方面,兰伯特教授建议道:“专注于织毛衣或者制作剪贴簿这类事情可以把你从生活压力中解脱出来,让大脑以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方式运行。出去逛公园或者去体育馆做运动,尤其是进行一些我们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同样可以促进重要的情感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如5-HT和内啡肽。”

与服用药物相比,自身多活动能使大脑以更有意义的方式运转。或许,我们都该学学许三多的生活哲学 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

来源:《健康流言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