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归中医临床是关键

2015-08-26  5201  来源:网络 

实现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迫切愿望。笔者作为基层中医人,30多年来没有脱离过临床一线,我的中国梦就是改变中医举步维艰生存现状的中医梦。中医临床服务范围“萎缩”、“异化”的客观现实,成为实现中医梦必须解决的最现实和最迫切的问题,是必须彻底突破的一道门坎。中医学为了临床,中医学源于临床,实现中医梦,临床自有正能量,只要我们能全方位回归临床,适应临床需求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教育回归临床是基础

近期对中医教育诟病和争论的焦点在于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上,孰是孰非并不重要,明确中医教育的目的才有必要。无论院校或师承,目的都应该是为了培养直面临床的医师,具有中医理论思维,掌握适宜临床诊治技术,能够胜任临床工作,应当是中医教育的首要目标。

教育离不开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教师。既有一定临床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的一线师资,对于院校和师承教育一样的关键。院校教师队伍中要敢于汇聚地方名医言传身教,临床一线要不断聘请院校名师进行再教育,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以适应临床新需求。

教育离不开符合实际、通俗易懂的专业教材。教材内容要从临床出发,确保实用性,要让学生学得懂、用得上。特别是简明实用的中医思维方法,必须用现代学子易于接受和通用的语言,让初学者感到,阴阳并不神秘,五行并不克板,整体不离局部,本源不弃表象,自然不是无为,从而增加学习者对中医的亲近感。教材模式不可简单照搬西医、套用西医的分科方法,内容需要不断扬弃。藿香正气软胶囊、滴丸等新制剂,生脉、清开灵等注射剂,《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既有收录,临床又常用,教材应作为重点内容。青蒿素制剂、五味子制剂、甘草酸制剂等,在世界范围内都在有效应用的中药新品种,也要及时编入教材。新知识、新成果既能提高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又能增强对中医学的信心。

经典回归临床是关键

中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认知理论的传统性,不学习经典的中医,无异于缘木求鱼、水中捞月。而中医学的认知理论更具有实践性,每一部新的中医经典,都是在不断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总结而诞生的。对于临床一线的医师来说,用行政手段强制其读经典固然没错,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像好的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一样,“下基层”、“写生”,与读“四大名著”相比,哪个更重要不言自明。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说过,用当下来激活经典,让经典永远活在当下。在科技不发达的金元时代,张元素尚有“古方今病不相能”的创新理念,今天,我们更需要有本于经典、超越传统的扬弃胸怀。让经典回归临床,才是实现中医梦的关键所在。

借鉴西医是“翅膀”

现代科技不属于中医学所有,也不属于西医学所有,都是医学使用的工具,西医可以用,中医当然也可以用。西医比中医在应用现代科技上先迈了一步,有了一些成熟的结果,只要是有利于病人,有利于临床,我们都可以借鉴应用。借鉴西医会使中医学的发展少走弯路,借鉴西医等于为实现中医梦插上了翅膀。

但借鉴西医不是依附于西医。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没有停止过用西医的方法来解读中医某一方法、方药的“有效性”、“科学性”,可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新的理论不断推翻着旧的理论,跟在西医的后面,得到的结论大多没能“科学”多长时间。借鉴西医是为了跳出西医。我们亟需将建立在西医理论基础之上解读的图像、数据、指标,用中医理论进行消化、吸收、整理、总结,赋予其中医学含义,充实中医四诊理论,以适应临床对于望、闻、问、切的新要求。亟待用现代科技手段创立中医治疗新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及现代人的新需求。

科研回归临床是动力

近阶段,中医科研用中医病名或西医病名的问题,有过不少争论。如果能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一证”就能对某一疾病进行明确诊断,不就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早就说过的:“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吗?我们如果用中医的思维方法,集“辨证论治”的智慧,变“求异存同”为“求同存异”,把已有统一诊断标准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特征总结出来,这个病因病机不就是中医“治病必求其本”的“本”吗?西医帮我们“先识病之名”,我们把科研的精力用在“知其所由生”、“考其治之之法”及“主方”、“主药”上,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水平,既有利于病人,又有利于中医临床。

科研脱离临床的结果,不仅会失去最简单的中医临床本身,也会违背中医源于临床实践的事实,更会背离中医生存与发展的规律,科研回归临床才是实现中医梦的动力所在。

政策回归临床是向导

西医、西药是从实验室到实验室,而后施之于病人。中医、中药是从临床到临床,而后施之于病人。用西医、西药的管理方式管理中医、中药,用西医、西药的标准衡量中医、中药,自然违背了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定会导致中医优势的丢失。中医需要回归中医临床客观现实的政策,需要向临床一线、向基层倾斜的政策。有了回归临床的政策,中医验、便、简、廉的方法、方药才能得以总结、开发和广泛应用,中医的疗效和特色才能保持,中医才能得到病人、同行的认可。

只有在思路、认识、行动上以临床为着眼点,在人才培养、科研设计、经典传承、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中医政策制定方面全方位回归临床,一切与临床完全接轨的一天,就是实现中医梦想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