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医处方要写“角注”?

2015-10-24  4352  来源:《中医1000问 - 方药篇》 

临床观察中医处方,会发现处方上药物旁会有些小字,如打、研等;若查阅中医古籍也常会遇到中医处方的药物旁都有小字,诸如水飞、蜜炙、去皮尖等等,这种情况一般都称之为“角注”,可视书写的格式、印刷的体例,写在药物下方,或右上角,右下角,那么为何处方中要有“角注”呢?

中医处方,多以植物、矿物、动物及其加工制品作为药材配制成方,为保证药品能发挥较好疗效,选择较为地道药材,常注释一些文字,以供配方人员和病家参考,如选择麦冬、茯苓、灯芯有时为提高安心神作用,在上述药物旁注有“朱或辰”字样,说明此药都需用朱砂拌用。还如生地、地榆等药品旁注有“炭”,则说明主要加强其凉血止血作用。延胡索注上“酒制”,则活血止痛之功增强。白术注上“土炒”,则健脾助运功能加强。其他还如白果、桃仁、杏仁、决明子、瓜蒌仁等坚实的种子、果实等常需注“打”或“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提高效用。全蝎、蜈蚣注上“研”或“别研吞”等,可增强疗效,节约药材。斑蝥注上“去头、足、翅”,常为了减轻毒性,确保安全,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中医处方用药,常配伍多种药物,寒热并用,邪正兼顾,有些药物还具有特殊的性能,不能诸药一视同仁,放水同煎服用,这就要求医家在处方用药时,对某些特殊的要求,包括药物煎煮的顺序,煎煮的方法,以及服药时的注意点都以最简明的字来概括,置于处方中。如薄荷、砂仁、肉桂等药物,在处方中常注“后下”或“后入”,以防其芳香的挥发油成分散失;生大黄常注“后下”,目的在于防止煎煮时间过长,大黄的蒽醌甙成分减少,削弱其攻下通便之力;而对磁石、牡蛎、龙骨、石膏等矿石类药物及动物贝壳类药物,则常须注“先入”或“先煎”,以使药材的有效成分多煎出一些;对某些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如川乌、草乌、附子等,常须注“先煎”或“久煎”,煎煮时间长可破坏其毒性成分,减少毒性;对旋复花、灶心土、失笑散常注“包煎”,以免对消化道、咽喉的刺激;也可防止药液的混浊。对服用方法亦应注意,如价格昂贵之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须注“另燉服”或“另煎”;对阿胶、龟板胶、饴糖等粘性大的胶质药物,常注“烊服”。对药物析出率较高,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只须注“泡服”或“焗服”即可。

总之,角注的目的在于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来源:《中医1000问 - 方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