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中医药市场核心竞争力

2015-08-28  5497  来源:网络 

最近,吉林省辽源市全面启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做好区域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与临床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健全中医医疗集团四级网络,辽源地区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近几年,辽源市紧紧围绕医改的五项重点任务,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不断加强中医药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各级中医医院的医改工作都取得阶段性成果。

出台以政府名义下发的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1年4月11日,辽源市出台《辽源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辽源市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出台的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文件。实施意见明确了中医药事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突出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发挥,突出了各部门责任,具有十分鲜明的宏观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于辽源市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辽源市辖两县、两区和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22万。全市中医执业人员318人,占卫生系统总人数的4.2%。县区以上中医医院5所(其中,辽源市中医院为三级甲等中医院);中医诊所66所;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乡镇卫生院和50%的村卫生室开展了中医药服务。多年来辽源市中医药工作紧紧围绕国家和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工作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三有”统筹战略为重点,以在深化医改中贯彻实施《辽源市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关键,以医院等级评审为主线,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推动继承创新,提高队伍素质,加强文化建设,促进规范管理。辽源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实行院长聘任制和院长任期制

为了中医药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辽源市决定对市中医院实行院长聘任制。市卫生局、市人社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市直医疗卫生单位试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和年薪制意见的通知》,自2011年7月1日起,在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局管领导干部中公开选聘院长。选聘经过发布竞聘公告、资格审核、公开演讲、无记名投票、公示、局党委考核任职、局长与院长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等程序,过程公开透明,群众知情,客观公正。市卫生局按照任期目标中的“成长标准、快乐标准和安全标准”内容定期检验院长任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对院长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院长是否继续任职及试行年薪挂钩。通过实行院长聘任与任期制,提升了院长的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和经营意识,进一步明确了院长的职责,实现了院长责、权、利对等,调动了院长的积极性。

实行绩效工资,调动职工积极性

近几年,辽源市在中医院管理上,实行新的激励政策,按贡献定业绩,按业绩定工资,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市各级中医院均完成了以中医药权重为基础,以目标绩效和质控管理为核心的绩效工资核算方案,实现了医院分配史上的重大突破。

在鼓励提高患者就医率方面,提高了中医药新农合报销比例。全市县级中医院中医药的新农合报销比例均同比增长了5个百分点,达到90%。在引导群众合理选择中医药,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多措并举,建设高素质中医人才队伍

高素质中医人才是推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辽源市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实施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

辽源市卫生局实施了“人才拉动、技能提升”战略,五年总投资5000万元培养人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达2284人。引进新技术、新项目316项,填补该市空白157项。全市与国内20家高端医院开展技术合作,建立域外专家库121名,外域专家来该市开展手术4000余例。

深入实施长白山杏苑新林项目,选派20名中医人才拜北京同仁堂大师学习,确定辽源地区名中医20人,每人师带徒2人,逐步扩大“团队带教团队、网上连接网下、远程链接实地”中医师承新模式的覆盖范围,逐步形成阶梯式人才队伍框架,满足群众对中医药需求。

同时,持续开展了“卫生管理干部职业化培训”,开设专题65个,培训人员9590人次,全系统科主任以上管理干部都提高了调研、决策、管理、执行等职业化水准。该市在国家和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论坛会上交流了经验。

辽源市中医院出台优惠政策面向全国招聘“学科带头人、高学历人才和实用型人才”,规定研究生每月补助200元,同时享受医院高薪待遇,两年共引进全国各地研究生15人。东丰县中医院从2007年开始,高薪聘请吉大二院、三院、梅河口市爱民医院的6名医疗专家长期坐诊。

各中医医院积极参加省局举办的培训班,不断强化理论和临床实践学习。辽源市市中医院几年来共选派200余名优秀医护人员到北京、上海等上级著名医院进修学习。

多渠道、多形式鼓励在岗职工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市中医院已有150余名医护人员通过自学取得第二学历,大专以上学历占医护人员总数的77.7%。

积极组织落实全省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选拔两名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参加项目实施,带动中医临床队伍建设。经过考试考核,两名医师已经成为吉林省中医人才培养工程对象。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全市所有中医从业人员自学中医药古典医籍理论,注重跟师学习当代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能力和水平。

努力提高中医药市场核心竞争力

组建中医医疗集团。吸纳26个成员组建起辽源市中医医疗集团。集团各成员单位可互派专家到对方医院出诊、带教;遇到急、危、重、疑难病例,实行专家会诊制度,实行“双向转诊”。中医集团的成立,对于突破地域和医院级别局限,实现中医药资源共享,提高中医医疗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创立“中医名人堂”。组织中医院现有中医专家和市内部分中医知名专家,在市中医院创立“中医名人堂”。截至目前,设立名中医专家诊室18个,18位中医专家在此长期出诊。这些专家在满足临床各科疑难病症诊疗需求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专科专病特色,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和尊敬。“中医名人堂”的创立,最终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编撰《辽源市中医名人录》。为增进社会各界对中医行业的了解,引导患者选择性就医,辽源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撰了《辽源市中医名人录》。《名人录》收集了全市优秀的老中医、老专家和在中医药学传承创新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中医专家,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业务专长。

提高医德医风水平。中医医疗机构通过开展中医“汤头歌诀”和“杏林飘香、微笑服务”竞赛,以及组织义诊、健康随访等活动,全面提高了中医药行业医德医风水平。

辽源市中医院是辽源市唯一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它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是一所设备先进、结构合理、专科齐全、特色突出的中医医院。

近年来中医院确立了“突出中医特色”的发展道路,并重点进行了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建立中医集团、创新师承模式等几方面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医院已拥有了一批有影响的专科品牌,国家、省、市级重点专科齐头并进;成立了拥有26个医疗单位为集团成员的辽源市中医医院集团;启动了“长白山杏苑新林项目”,两年来该项目培养了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真中医”临床人才,提高了该市中医医疗水平,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首创“四卡一送”优质护理服务,使中医院护理工作达到了无缝隙、亲情化服务的境界。

中医院通过系列活动,打造展示和弘扬中医文化平台,积极创建群众满意、百姓放心医院,以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医技、一流的环境竭诚服务于全市人民。增强了医院的向心力、凝聚力。

东丰县中医院近年来飞速发展,2010年,成立“东丰县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召开“东丰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几年来为全县医师进行了近4万余人次的培训,提高了全县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中医药治疗的普及率,并为2011年东丰县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基层先进单位”做出了积极努力,为提高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做出贡献。

医院是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吉林省中医院集团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协作医院,常年聘请吉林省中医专家坐诊、会诊、讲学,同时聘请吉大三院、北京中医院专家教授定期坐诊、疑难病症会诊、手术等,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服务。

面向未来,确定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近日,辽源市召开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会议,会议提出未来“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目标:到2015年底,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县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市中医院为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到2015年底,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今后两年中的十项主要任务:落实基层中医药发展各项政策;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立基层中医药人才梯队;发挥基层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基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加强基层中医药监督管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加快中医药机构项目建设。

今后两年辽源市中医药发展将组建1个集团,实行中医医疗机构集团化运作,将市中医院、4个县区中医院、5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88个村卫生室全部纳入集团中,采取上挂、下扶、互联、互动的管理模式,促进集团内市、县、乡、村四级中医医疗服务机构优势互补、服务互助、资源互动,满足群众不同层次中医药需求;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齐配全中医诊疗设备;

42家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齐配全中医诊疗设备;

488所村卫生室要在三年内完成标准化建设,配齐相应的诊疗设备、设施,80%以上的村卫生室要配备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

到2015年,各县区中医医院综合能力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具备指导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基本临床业务能力。

10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