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带下病中医经验方

2015-08-01  3941  来源:网络 

临床采用中药治疗带下病62例,其中临床辨证为脾虚型者27例,证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面色苍白,肢体无力,神疲,纳呆,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湿热型者29例,证见带下量多色黄而臭,质稠粘,或赤白相兼如脓,阴部灼热瘙痒,舌质红,苔黄,脉数;肾虚寒湿型者 6例,证见白带清冷,量多,质稀如水,小腹有冷感,腰骶酸痛,小便频数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基本方:车前子、土茯苓、薏仁各30 克,木通9克,泽泻、党参各15克,苍术、白术各10克,山药、芡实各20克。

加减:湿热证加炒1U栀、黄柏各10 克,蒲公英、银花各15克;肾虚寒湿证加附子、肉桂各6克,山萸肉12克,杜仲 1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7天为 1个疗程。

疗效:治疗62例,经2—3个疗程治疗后。治愈39例(白带减少至正常量,临床症状消失,体力恢复,停药半年未复发);好转18例(白带量正常或减少,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但有程度较轻之复发);无效5例(白带量及临床症状均无改善)。

典型病例:王某,28岁。患者白带量多2年余,色白质稀。近日因劳累后带量更多,身倦乏力,苔白腻,脉细弱。以基本方加减治疗,服药7剂后白带减少,仍觉身倦,原方再服7剂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体会:带下皆属湿,由脾失健运,肾气失固,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气血津液,变为湿浊下注带脉而成内湿,或由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涉水淋雨,或洗涤用具不洁,外湿乘虚侵入。治疗以利湿为原则,用车前子、土茯苓、薏仁、泽泻、木通等利水渗湿,使自下分利而去之。湿之为患,其本在脾,故用党参、白术、山药、苍术、芡实等健脾燥湿止带。两组药物配伍,具有利湿不伤正,补脾不滞湿之效。湿热证者加炒山栀、黄柏、蒲公英、银花以清热解毒,肾虚寒湿证者加附子、肉桂、杜仲、山萸肉等补肾温化寒湿,湿去则带止。

劳艳红